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5)
“其佛壽命六萬劫。未出家時為小國王,與一鄰國王為友,同行十善,饒益眾生。”
這是無量劫以前的事,“一切智成就如來”未成佛以前,在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,是一位小國的國王;像現在我們地球上分成好多個國家的一個國王。跟他相鄰的國家也有一位國王,他們兩人做了朋友。兩個國家共同的行十善業,教育他們的國民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、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言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—這就是十善業,以這十善業來做為他們的國策,國家里的所有國民都要遵守的。“其鄰國內所有人民,多造眾惡。二王議計,廣設方便。”
一切智成就如來擔任小國的國王,地藏王菩薩那時候也擔任一個小國的國王,兩人是很好的朋友,兩人訂下要以十善業做為兩國的法律。鄰國國王所教化的人民則造了很多的惡業,也就是不按他們的法律規章去做。
這種情形我們可以理解,就像我們現在當前的世界,盡管訂好多的法律,但是只要把報紙一打開,每天都有槍殺案。如果看看臺灣、看看大陸、看看全世界,那太多了。眾生造的業是很不容易教化過來的。
這兩位國王共同商量:“我們得用什么方便來教化呢?” “廣設方便”,就是想種種的方便法子來教育人民。要怎么樣能夠使這一切世界的罪消除,不造罪業呢?要用疏導的方法,讓他心里明白,單用強制性的方法是行不通的。
所以得廣設方便,就是你得動腦筋。我們大家都明了,如果那個水流,我們用泥土或什么工具來堵都不好,最好是把它疏導,讓它流到湖里去,從湖里再流到海里去,使它不至于為害,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疏導。換句話說,就是多給他種種的方便。《地藏經》就是方便,所說的那些地獄,就是要你別造業,要你生起恐怖感,這也是一種方便。
“一王發愿,早成佛道,當度是輩,令使無余。一王發愿,若不先度罪苦,令是安樂,得至菩提,我終未愿成佛。”這兩個王,各人的思想不同,也就是說愿力不同。一個國王發愿說:“我要成佛,成了佛我才能度眾生。”這就是一切智王發的愿。
地藏王發的愿,他說:“不!如果眾生沒有度盡的話,我絕不成佛。”從這個發愿,我們知道,佛也好、菩薩也好,永遠度眾生的,你將來也如此。所以你從凡夫地就發心要度眾生,因你這個發心,有這個愿力,你得道了,一直到成了佛,你還是度眾生的;你的任務、職業就是度眾生。雖然發愿不同,還是殊途同歸的。這里是彰顯地藏王菩薩的愿力之大、愿力之深,與一切菩薩、諸佛都不同。所以贊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,意義就在這里。
這兩種愿力、兩種情況,爾后產生的效果就是兩種事實了。由于過去宿世的因緣,或者像定自在王贊嘆地藏王菩薩:“你看!地藏王菩薩的愿力大不大?”但如果地藏王菩薩那時候發愿成佛,他當然也是跟一切智如來一起成就了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zsquickwin.cn/post/162.html
轉載聲明:本站發布文章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本站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!
相關文章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91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90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9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8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7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6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5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4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3)
- 夢參老和尚主講《地藏經》(82)